【初次点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点校】:暂无
【点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渊阁)第30册•經部24•易类
明代崔铣研究《周易》的著作。共5卷。嘉靖十九年(1540)成书,三十五年(1556)梓行。自谓幼受庭训,官翰林再读秘籍,50年中“无一日不体夫《易》”,“遂述管见于篇”(《周易余言》)。书以程传为主而兼采王弼、吴澄之说,与朱熹颇不相同。大旨皆是舍象数而阐发义理,以为陈搏所传图象皆衍术数,与《周易》不相干;与诸儒卦象说,也支离不取。其上经卦下经卦皆略大象说,但标名不标经文。《系辞》辑《说卦》训则备录传文。书非一时之作,体例不一致,经有卦名,而《系辞》《说卦》无章名。纪昀批评朱彝尊在其《经义考》中,既列本书又别列一《易大象说》,将一书析为二,失之“偶未考也”。此评失当。嘉靖十四年(1535)七月,《易大象说》著成,由枕易道人梓行。二十九年(1550)又由袁再梓。《读易余言》另有万历九年(1581)刻本。收入《崔洹野集》。《四库全书》据黄登贤家藏5卷本著录,其中《易大象说》,可能是刻书时插入第三卷的。
(1478~1541) 明代思想家。字仲凫,一字子钟,号后渠,自称沙石老人、洹野子,谥文敏。河南安阳人,祖籍山东乐安。弘治十一年(1498)举人、十八年(1505)进士,入翰林,授编修官。后忤刘瑾改为南京吏部主事。瑾败再回京入翰林,旋为侍讲、南京国子祭酒。嘉靖三年(1524)因“议大礼”,触怒皇帝致仕归里。十九年(1540)应诏任南京礼部右侍郎。次年由京返任途中病发回里逝世。学“以濂洛之学为阶梯,以洙泗授业为准的,敛华就实”(马理:《崔文敏公传》)。“然于程子之言心学者则又删之”,“不随朱子胯下转”(黄宗羲:《明儒学案》卷四十八)。谓“陆氏(九渊)之学为异端莫逃”,“陆以禅定乱道”(《象山学辨·漫记》);王守仁“弃实而慕空”(《与何太常粹夫书》)、“申象山之独造”(《太宰罗公七十寿序》)为霸儒。崔铣屏佛老:“佛氏害天下既遍且深”(《士翼》卷一),“晋尚清谈,中华失道,而夷据之”(《杨子折衷序》)。在哲学上主气本论:“气若散而理亦散,气既散矣,理安其所附?”(《士翼》卷一)认为矛盾即“阴阳刚柔相胜”,是事物发展的动力:“天地之化,两两而已,两者并立,生生无穷,故曰‘一阴一阳之谓道’。”(《士翼》卷二)崔铣关心人民疾苦、国家安定,主张“民惟邦本”,批评程朱陆王老释,开拓重实事、实地、实学的风气。主要著作有《洹词》《士翼》《读易余言》《易大象说》《彰德府志》等;选编有《文苑春秋》《中考说》等。《洹词》12卷,编年排次,杂著文集,有明赵府味经堂刻本、明别刻本,清雍正二年(1724)刻本、乾隆三十六年(1771)刻本、同治癸亥(1863)刻本。另有明嘉靖三十三年(1554)17卷本。部分著作编为《崔恒野集》,今存明刊清乾隆三十七年(1772)补版印本。
〖古周易订诂〗十六卷。明何楷撰。楷字玄子,福建漳州人。天启五年(1625)进士,崇祯间迁工科给事中,唐王时为礼部尚书。博综群书,尤邃于经学。著有《诗经世本古义》...
〖读易大旨〗五卷。清孙奇逢(约1584-约1675)著。奇逢字启泰,号钟元,世称夏峰先生,直隶容城(今属河北)人。明万历举人,不满明末吏治之腐败,与东林党人交往...
[宋]方寔孫撰《淙山讀周易》点校说明 【初次点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点校】:暂无 【点校底本】:《钦定四库全书》第19册•經部13•易类 [宋]方寔孫撰《淙山...
〖读易纪闻〗六卷。明张献翼撰。张献翼字幼于,后更名敉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一说江苏昆山人。喜靖中国子监生。为人放荡不羁,言行诡异。而说《易》却颇平正通达,笃实...
[宋]赵汝楳撰《周易辑闻》作者简介 赵汝楳,商王元份七世孙,资政殿大学士善湘之子。理宗时官至户部侍郎。有《周易辑闻》六卷、附《易雅》一卷、《筮宗》一卷(内府藏本...
内容简介《周易禅解》是智旭为了融合儒佛思想,47岁时所著。其以禅解《易》,一是从佛法的角度,用“约佛法释”的形式,如一约果后垂化,二经秉教进修,一约佛果八相,二...
[明]董守谕撰《卦变考畧》作者简介 董守谕,字次公,鄞县人。举人。鲁王监国,召为户部贵州司主事。时熊汝霖、孙嘉绩首事起兵,然皆书生,不知调度。乃迎方国安、王之仁...
[清]张英著《易经衷论》书籍介绍 〖易经衷论〗二卷。清张英(1637-1708)著。英字敦复,江南桐城(今属安徽)人。康熙进士,十六年设南书房,他首中入选,一时...
《周易集说》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。收入《通志堂经解》和《四库全书》中。四 库本共四十卷,通志堂本则分为十三卷。其中包括《周易上下经说》《象辞说》《彖传 说》《爻...
《御定易經通注》基本介绍 书名:《御定易经通注》、《易经通注》 作者:【清】勅大學士傅以漸、【清】日講官曹本榮 卷数:九卷,四卷 年代:顺治十五年十月 《御定易...